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8月19日,“日日新·向未来”2023媒体融合10年实践与探索日新论坛在昆明开幕,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推进媒体深化融合,加强融媒传播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办法,为讲好新时代云南故事汇智聚力。
论坛上,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廖圣清作了关于“数字化·多元化·创新化:媒介融合助力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建设”的主旨演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聚焦媒介融合,着力融通中外,建设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融媒十年的多维视角、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融媒时代下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的未来建设路径。
媒介融合是媒介形态、功能、组织结构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因此,要建好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需要聚焦媒介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媒介技术智能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倾向于关注平台建设和新媒介技术,尤其是以机器人写作、机器算法推荐、传感器新闻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沿着智能化技术发展,着重考察智能技术如何为传播活动赋能。
组织结构集约化。在新的舆论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经由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而来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其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爱发体育手机媒体从业者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路径日益深入,更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规范性,涌现一批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
国家政策系统化。政治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领导人讲话以及相关政策研究。这类研究多媒介融合对意识形态、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但也有研究从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媒体融合的内在机制。
媒介融合是智媒时代建设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的新要义。目前,中国媒介融合仍然存在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的浅层化、产业融合的碎片化、社会融合的区域化三个方面。
技术融合的浅层化。目前,媒介融合趋势在媒介产业的横向扩展与信息生产的深入融合上仍存在矛盾。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不断窄化,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热点话题,而网络媒体、新媒体仍旧与“融合”的趋势相脱节。尽管传统媒体在传播形态上进行升级变革,大力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态,但其信息流动模式仍是“点对面”的泛传播。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主要体现的内容生产环节,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还需注重人才、产能、体制的转型升级,从认识论的高度,整合内容生产、传播和交易一体化的运营思路。
产业融合的碎片化。当前,传统主流媒体忙于追逐流量,其结果是以媒体公信力为代价,因为传播商业化、娱乐化、碎片化、低俗化问题而导致社会治理问题。地方和行业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与国家对媒介融合的重视程度差距仍然较大。成功的媒介融合产品不多,导致媒体独立性下降。实现产业整体,需要在政策外推力的基础上,加强传媒产业深度融合的内驱能动力,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把彼此孤立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连接。
社会融合的区域化。当前,主流传统媒体坚守阵地,在边疆地区纷纷布局县级融媒体建设。然而,由于布局困难、缺乏统筹,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主流传统媒体、网络内容平台、新媒体等传播主体各自为营,缺乏联动经营,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南亚东南亚地缘位置特殊,文化体系多元。在社交媒体平台,由于文化差异、观点冲突带来的群体极化现象日益突出。
当前,中国及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共同挑战,因此,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的搭建,意味着中国与两亚地区信息互动、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往等各方面深度的交融与互动。
媒介融合其本质上是不同国别、文化以及人类命运的共融,媒介融合也能利用数十年来各界研究者不断深耕的成果,从技术、主体和内容等多个维度助力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的建设,并最终通过手段数字化、主体多元化AIFA体育、内容创新化的信息辐射,努力推动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
技术的融合:数字驱动,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数字枢纽。通过搭建高速AIFA体育、高效、高能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和完善覆盖多语种的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帮助构建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数字枢纽。具体地,前者可以探索建设若干离岸数据中心和离岸数据服务外包试验区,打造入境数据与国内数据完全物理隔离的基础环境;后者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完备的、精准的、覆盖多语种的语言交流平台,建立语言、文化互通互融的机制。
主体的融合:多端发力,完善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矩阵。南亚东南亚信息辐射中心建设需要融合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从单一扁平的传播渠道走向多媒体渠道融合的立体传播,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矩阵。一方面,要整合传播主体的传播资源。传播主体整合技术、人才、资源力量,优化采编流程,从多个平台一个通稿转向多终端适配;通过跨屏改编、跨屏创作、跨屏联动实现信息高效覆盖。另一方面,将受众融入到国际传播矩阵建设的核心位置。区域间信息传播结构、媒体使用习惯的差异要求融媒体矩阵精准布局,有的放矢,在了解受众、研究受众的基础上,多端发力,打出媒介组合拳。
内容的融合:着力创新,打造国际舆论引导辐射源。融汇生产源头,创新内容生产模式,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经成为信息生产的重要源头,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专业记者无法发现的事情,也可以为同一件事情提供多元的解读,对丰富内容、创新生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融合叙事形式,创新内容表达方法,生产精准、短小、吸引力强的信息,要充分考虑将中国意象的图画与简短的文字相结合,提炼关键元素,借助符号文本的传播力,强化关联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增强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