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体育官方APP下载中国网讯 农村小学,一个班级仅有4、5名学生在上课,部分教室和教学设备甚至闲置;与之相反,中心市区的中小学却“一位难求”,出现了超标准“校额”“班额”等问题,学校只能通过新建校舍、改造功能教室等方式来挖潜扩容。
——这是今年7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时看到的情景,也是群众反映“上学难”问题的侧面体现。
为进一步推动泉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使教育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群众的“心病”,今年初,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列入了监督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跟踪督办审议意见等方式,“把脉”教育、“开方”促衡,有效地推动了泉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按照省委“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部署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调研组,对泉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体检”,努力找出制约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症结,并提出意见建议。
为确保调研质量,调研前,市人大调研组成员专题学习了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的判定标准和主要指标要求,按照中心城区和乡镇农村两类区域确定了调研点,随后在市人大常委会李建辉主任、李文生副主任的带领下,分三次深入鲤城、晋江、永春等地实地考察了鲤城区实验小学、泉州七中(江南校区)、永春县岵山龙阁小学、永春第三实验小学、永春一中、晋江二中、晋江市远华中学、晋江市第四实验小学等8所中小学,采取查看、问卷调查、集中座谈、翻阅台账等方式,全面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严格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指标要求,认真查看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课程设置、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及使用、特殊教育开展等情况,并与学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部分家长开展座谈,了解学校教学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帮助协调推动解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辉在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凝聚起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合力,结合泉州发展实际,以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全力推动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泉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74所,其中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152所、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171所、教改基地校23所,数量均居全省第一;92名中小学教师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全省最多;13个“双减”案例入选国家、省级典型案例。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及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教育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泉州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永春县作为省级先行创建县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督促其他县(市、区)按照规划进度加快创建步伐。每年开展教育工作专题调研,分析教育问题,督促政府完善会商、协同、督办、保障等机制,每月重点调度义务教育工作,系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若干措施》,通过扩大中小学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赋予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自主权、制定市级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细则、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等措施,持续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资源布局,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泉州市政府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确保”要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稳步提高。2020年-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同比增长6.9%、11.2%、22.8%,各学段生均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实现“只增不减”。发动社会力量兴学兴教,做大做强市教育基金会,今年来收到社会捐赠资金1.1亿元。重视用地保障,2021年以来全市研究确定中小学教育用地24宗、942亩,占全市用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可新增学位3.48万个,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逐一梳理中心城区学校建设需求,把2030年前的中心市区所有学校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在相应的片区控规中予以管控,着力补齐中心市区学位缺口。重视项目补短,“十四五”期间规划学校建设项目98个、可新增学位13.62万个。实施教育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新建成投用中小学项目129个、新增学位10.8万个,其中督促中心市区建成17个中小学项目,新增学位2万个,协调解决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城东北校区等一批十几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项目109个、总投资10.71亿元,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为了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出台《泉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工作方案》,在专项招聘、职称直聘、职称单列、提拔晋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已引聘高校优秀博士生、本科毕业生、研究生1347人来泉任教。积极争取到省级统筹核增4794个周转编制,并组织市县两级统筹调剂增加编制13000个,全力保障中小学教师用编。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实施新教师“启航计划”、初中强师计划、名师培养计划和校长领航计划,立足本土名师培育,促进教师队伍递进式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遴选市级名师250人、名校长150人、学科带头人500人。92名中小学教师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入选人数居全省第一。职称评审进一步优化,拓宽教师晋升通道,在中小学增设正高级职称序列,将小学、初中的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各提高至15%和25%。在全省率先试点在3所学校开展中级职称自主评审、自主聘任,已评聘106人。同时,将中小学奖励性绩效工资提高到2.35万元,市直中小学班主任绩效性工资额度提升66%。校际交流进一步密切,全市3511名教师参与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重点推行市直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其中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37.94%,高于省定水平。
泉州市还突出擦亮优质教育品牌,出台《泉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确认100个“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各县(市、区)深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强校扶弱校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推动数字化赋能,在全国首创将“5G+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教学,投入2424.65万元建设专递教室530间,覆盖160所试点学校、450个试点班级,惠及近3万名学生,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辐射,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报》认可推广。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积极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评选市级家庭教育特色学校30所。
优待教育特殊群体,是泉州办教的另一重大特点。目前全市保障34.43万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居全省第一,公办就读率94.16%,随迁子女教育在全国60个城市评估得分中排名第一。投入629万元实施“福蕾行动计划”,为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提供假日关爱、结对帮扶等十项工程。全力保障10724名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生活保障对象以及15705名低保边缘家庭儿童就学需求,落实“两免一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实施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控辍保学常态清零。在全省率先出台《泉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爱发体育综合,培育省、市级融合教育试点校(园)、随班就读基地校59所,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
10月20日,泉州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就《关于泉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进行审议,参加分组审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在肯定泉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清醒看到义务教育与群众期盼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工作建议。
“泉州基础教育总体规模全省第一,相当于厦门、漳州的体量之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建议市教育局牵头做好整体规划爱发体育综合,摸清全市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底数,探索撤并一批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推动资源向中心校集中,并通过配套宿舍、食堂、校车等方式保障学生需求;同时,会同发改、资规等部门,优化教育项目规划布局,加快盘活闲置学校资产。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最大的地方是师资,优秀教师大多集中在中心校,流动性不强。建议市教育局牵头探索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实施办法,引导优质师资力量通过走教、互联网支教、‘5G专递课堂’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实现城乡中小学同步互动教学。”
“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在教育领域都投入大量资金,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但是大部分经费用于校舍建设、工资发放等,教学科研的专项经费投入相对不高。建议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推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从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向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转移,结合名师培养计划的持续开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部分县(市、区)还没有公办特教学校,建议教育、资规等市直有关部门紧密对接县(市、区)政府,优先落实特教学校规划用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25年前完成特教学校建设任务,补齐特殊教育短板。”
综合前期调研和常委会委员审议情况,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汇总了“资源布局不平衡、中小学师资配备有短板、城乡教育质量不均衡、资金投入压力较大、特殊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等5方面问题,向市政府提出了“全局规划,补齐教育短板;全盘考量,优化师资配置;全面发力,提升教学质量;全力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全心关爱,确保普惠公平”等5方面建议,并将《关于泉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提交至市政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辉说,“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问题,为泉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献智出力,推动政府部门扛起率先建成教育强市的时代重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林秉弘)